关于读研和工作的一些想法

来源:V型知识库 2018年06月15日 08:32 浏览:2474

事先申明,这里说的读研,还是指在美国留学的研究生,国内情况,可能略有出入。

关于读研究生,之前写过好几篇。最近遇到一些事情,让我再次对这个话题有了一些新的体会。

在美国留过学的,尤其是名校呆过的人,都知道,那基本就是个学霸集中营,不论你之前学习成绩多辉煌,一开始心理上多少都要受点小打击。知道自己原来没有那么聪明,比你聪明的人多了去了。所以也就踏实了,安安心心该做什么做什么。

记得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,她最近遇到了我的博士生导师,聊天的时候提到我,似乎我导师还为当年我不听挽留,放弃研究进了公司略有耿耿于怀。说:“我那几个中国学生都可以走学术路线,但是都选了业界。可能毕竟搞学术还是比较苦的,而且薪资待遇也差一点,但是有的是自由。”

我也只能苦笑作答:“其实薪资是个考虑,但不是主要原因。主要是在学术圈子混个几年,就发现天才太多了,和他们一起,甚至有种智商被碾压的感觉。所以只好换个地方混了。”

所以在美国,其实大部分放弃学术路线的,不是别的,是知道自己有不足,不论是天赋上,还是能吃苦上,或是有了家庭孩子,没法再专注。

所以常常有人问我,觉得工作太吃力,想专心学习,是不是应该去读个研究生?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,因为我的概念里,“研究” 比 “工程” 其实是更难的。

反过来说,工作就容易么?并不是。

工作中纯粹技术本身的难点,其实是很有限的。尤其是工程类的工作。业界大部分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,都是很成熟的技术,甚至是学术界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。但难就难在 “分工协作” 和 “软件工程”。怎么和不同的人相处,怎么在每个人其实都是螺丝钉的情况下做到出色更出色,不断进步,不断超越自己。

工作中的人际关系,比平时我们人际关系又难上了几分。因为有 “利益” 相关,所以哪怕你的出发点是好的,哪怕你从来没有恶意,哪怕你认为你无愧于心,有的时候这些都没有用,还是会不小心妨碍了谁、让谁不爽。

且不用说人谁无过,现实工作中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的情况太多太多。除非你什么都不做,否则你的每一个决定和行为,一定都能挑出有问题、不完美的地方。如果撇开当时的情景,和当时的权衡,仅仅把所有的不完美集合到一起,再放大,而不去看这样做的利和缘由,那么这些错就变得极其突兀。

知道了这些,其实我们能做的、能改变的就很少了。干脆统统都放下,在尽量审度自己的情况下,事事做到无愧于心就好。若不是亲历一些事情,听到的关于别人的种种,也尽量多一份理解和宽容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术界更容易体现出自由和公平,因为大部分时候的工作都是很独立的。

一些小的创业公司,也相对容易有个类似的环境。所以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,或者不善于人际关系的,或许,创业公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
最近发现做研究写论文,有一些套路是可以沿用到工作中的。

看过论文写过论文的都知道,一篇完整的论文总少不了这样几大块:要解决什么问题?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?现有的解决方案?你的解决方案?效果如何?和同类已有方案比,优缺点又在哪?

很多时候,不论是找工作面试中的系统设计,或者是实际工作中的系统设计等,其实也绕不开这个套路:为什么建这个系统?现在的工具和开源有哪些,为什么不直接用?(大部分时候需要特殊的定制和控制,所以除非是极其通用的工具,如云平台,或者是公司还很小,产品的需求还比较糙。)系统中如何确保所有的选择都是正确的?

有时候面试,遇到候选人对自己做的东西讲的头头是道,逻辑清楚,问题也算有效地解决了。可再追问几句: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案?XXX 似乎也能解决你所说的问题,或者是类似的工具,有没有做过比较?就回答的乱七八糟了。还有一些面试者,做了很多工作,但是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对产品、对公司又有多大的益处,是不是真的必要等等。

其实在工作中,能多一点点研究的态度,对自己,对项目,可能都会有更大的收益。


上一篇:  python 错误处理


下一篇:  DNS 负载均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