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程序员关于跳槽这件事

来源:V型知识库 2018年02月15日 10:31 浏览:2465

上周一个挺熟识的女工程师离职了,原因是她很喜欢写作,突然觉得比起写代码,更喜欢写作。于是辞职,一门心思去做技术写作和编辑相关的工作。


虽然这算是非典型跳槽,但是在硅谷也不算太少见。记得以前在 Square 就有工程师同事辞职去当飞行员,去搞自己的工作室,去开画廊……这种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、还恰巧有个很酷的梦想,总是令人羡慕的。


我和池老师也聊过这个问题,他说,他以后不搞技术了,可能会找个地方一门心思写作。我呢?我也有很多想做的事。但是短期来看,还是对工作更有兴趣。


扯远了。


这周格外忙些,所以很多不是特别紧要的 email 都躺在我的收件箱里直到周末才处理。意外发现另一个还算熟悉的 mm 居然上周离职了。心里突然有点愧疚。因为上周她其实约我一起吃饭或者喝咖啡来着。然而我很少正经吃午饭,又想着以后一起聊天的时间多得是。加上各种杂务,就跟她很委婉地说没有空。当时若知道是她要离开,无论如何会挤出这个时间的。



随着一个公司慢慢变大,你周围离职的人总是会越来越多的。除了上面提到的特别有理想的,或者是一些钱赚够了的。一般大抵有五个原因。


一是硅谷有不少一部分人其实股票比工资收入高,而股票一般是按四年给,四年之后大部分人就没啥看头了,除非你一直做的很好,追加的部分特别多。但是互联网行业本就喜欢新鲜血液,所以一般公司宁愿招新人,很少会特别卖力留住四年以上的老人,高管除外。


第二个原因,各个大小公司兴衰交替,可能两年前很火的公司,突然就不那么强了,于是股票变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人留下来。当年 Dropbox 和 Twitter 大幅度的人员外流,大抵也是这个原因。


第三个呢,其实可能也是最常见的。就是个比例的问题。当一个公司从100人增加到1000人的时候,如果最初离职的概率是百分之一,你会觉得几乎没有人离职。而1000人的时候,哪怕离职率降低到一半,你会看到有五个人离职,会觉得好像离职的人多起来。但其实不过是基数变大了而已。你看 Google、Facebook 这样的公司,几乎天天有人离职。但其实并不说明什么。


第四个,就是有一些人在经验和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离开一个舒适区,往往能有更大的影响力。比如大公司的中底层管理者跳出去中小公司成为中高层或者高层。这也是职场发展最常见的轨迹之一了。


最后一个,可能是最不愉快的一种了。也就是大公司的体制,让一部分人工作变得不那么开心了。又解决不了,所以一走了之。有一些是讨厌大公司烦冗的流程,有一些是讨厌大公司的官僚,还有一些是讨厌大公司的政治策略。


硅谷公司稍具规模后一定会有一些等级(Level)和升职(Promotion)的制度。我在《关于 Level 和 Promotion,其实就那么简单》一文中也大概有一些描述。这些制度不论完善与否,都其实是必须的。因为公司大了,管理起来如果没有系统,完全依赖执行者的判断力,其实也是很困难的。但是每个使用这样的等级制度的公司,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弊端。


打个比方。很多公司一年一次或两次,会根据你这一年或半年的表现,给你打一个分(Review)。例如一星到五星。不可能一个公司的人都给五星,那就毫无意义了,所以例如 Google 等公司,就会有打分的标准:一星的人要有百分之多少,二星的人要有百分之多少,五星的人一共只能有不超过百分之多少。分到每个组,就意味着无论你做的多好,整个组的人总是要按比例拉开距离。这样一来,就总有人在自己拿到的星级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估(或者说期望值)之间有落差。觉得我明明可以是五星,凭什么我只有四星。或者我觉得我干的挺好,为什么我成了一星,等等。


而这样的情况,遇到成熟的老板,能够在打分前就做好各种沟通,不让这种意外(Surprise)发生。遇到没什么经验的老板,往往最后评估结果,组里玻璃心暗暗碎了一地。大家都有傲气,既然我不爽,我走人就是。


当然,还有一些是因为家人或者个人的原因,必须迁居到另一个城市,这种情况换工作的,也不在少数。



硅谷传统行业,比如 Oracle 这样的公司,往往人一干就是很多年。因为很多这样的公司,不论是岗位还是薪资,资历还是有很大优势的。


但是很多新兴的互联网行业,Uber、Airbnb 等等。其实除了最早阶段,后面你的待遇和你干过多少年并没有很大的直接联系。除非你是以高层身份,被公司看中挖角,直接空降的。并且还有 “跳跳更健康” 的说法,因为大部分公司股票在入职后,给你逐年追加的股份极其有限,而在换工作的时候,会有很多机会股票部分的收入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增加。


因此,很多硅谷人的简历,在一家公司的平均就职时间也就在二到四年左右。


然而,频繁的跳动,虽然短期可能看到收入的上涨,但是其实我们在招人的时候,如果你的简历上好过几个公司的经历,却在每个公司都是没有任何大的建树或者说提升,那其实新公司会给你的评估和待遇都会受影响。反之,那些简历上在每个经历的公司都有过升职的人,就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。



那到底什么时候跳槽比较好呢?给大家讲一个故事。


我有两个朋友,差不多一起的时候去了同一家当时很好的 X 公司。A 干的很开心,B 干的不是那么如意。于是 B 在 X 公司还不错的时候就跳到了另一家当时看来不如 X 的 Y 公司。一年后,Y 公司涨的巨快,而 B 因为去的早,也就成了骨干。A 后来也去了 Y 公司,却因为错过了时机,不再有 B 那么好的机遇。


这样的故事硅谷遍地都是。


有一个朋友就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。硅谷的公司就像一辆辆行驶的电车,大家换工作就像在不同的时候下车,换到另外一辆车上。这些车时快时慢,有些不被看好的车会突然加速,开到很快;有些车看着一帆风顺,突然就没油,几乎停滞不前。每一个人其实都不可能预见怎样的一个换乘次序,才有可能跑的更快。何况越是在车高速行驶的时候,你换车的难度就越大。很多车上的好位置,也只有在不是大家都开始蜂拥而至的时候,才有可能被你拿到。


跳槽也不过如此。很多时候的机遇,是任何人都不能预见的。而赶上一辆人人羡慕的快车,很多时候运气比远见更重要。


也因为此,我觉得与其去担忧那些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控制的事,去预测哪家好哪家不好,还不如踏踏实实提升自己的能力。这样,当你换车的那个时刻,至少你有更大的竞争力和选择权,而不会白白看着一辆车从你眼前开走。